13.9.10

主日信息:家和万事兴

日期:20109 5 日(星期日)

时间:早上9

地点:永平圣士提反堂

讲员:顔明发牧师

凡事不可结党,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;只要存心谦卑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。”(腓立比书23

“Do nothing from selfish ambition or conceit, but in humility regard others as better than yourselves.” (Phil. 2:3)

今年的国庆日很特别,没有大规模庆祝活动,只在武吉加里尔体育馆举行。国庆是国家的重要典庆,许多国家都隆重其事,欢庆地点不能马虎。我们看看俄罗斯,他们庆祝国庆一定在红场,我们再瞧瞧中国,他们国庆一定是天安门,为什么要在红场,为何选在天安门,其他地方不可以吗?并非可或不可,在红场庆祝,在天安门举行,都具有历史性的整体意义,见证了国家的独立与建立,国家领袖铭记在心,人民也不会忘记!

大马国庆改在体育馆,虽然很多人不知道,但是好处却不少。除了省钱省事之外,还可以为吉隆坡市民捎来好消息,他们可以避免塞车之苦,拥车族不必一边驾车一边叫骂,少一点脾气,少一些路霸,少一点犯罪,有助舒缓国内乌烟瘴气。我不介意怎样庆祝,大规模也好,小规模也罢,最要紧是祝福大马小民,可以回归独立时代,大家彼此尊敬,携手建立国家。每次过年过节,各民族间可以彼此造访,大家礼尚往来;互相握手,彼此道贺,齐心协力缔造一个马来西亚。

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国庆致词中,呼吁社会和人民不要让种族和宗教课题,摧毁我们长久以来辛苦建立的多元和中庸生活方式。他指出,人民不能让僵化的文化和极端态度,通过种族与宗教课题压制原本属于多元和中庸的生活方式。他提醒人民,国家所取得的所有成就、我们建立的所有事与物、我们推崇和珍惜的所有价值,都可以在一瞬间化为乌有;因此,我们要珍惜现有的和平、和谐与稳定。

首相一席话可谓用心良苦,我国争取独立千辛万苦,好不容易挨到五十三年,有人为了芝麻小事吵吵闹闹,太不像话了!根据最新统计,如今马来西亚已有182个族群,想把这些大小族群团结一起,谈何容易?首相国庆日献词强调合一与团结,倘若缺乏这些元素,国家不仅不能前进,搞不好可能毁於一旦,对谁都没有好处。过去,当安华还是副首相的时候,他老人家喜欢一句话:“我们是一家人”。他还在众人面前当场挥毫,让人拍手叫好。首相纳吉没有挥毫,不过从他口中的演讲,我们知道他喜欢:“家和万事兴”。

今天,合一不仅是国家大事,也是教会大事。由于滋事体大,《圣经》用了许多篇幅来教导合一的重要。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第二章,苦口婆心为信徒讲论合一的必要性,他所强调的合一绝不是空洞口号,而是每位信徒都能落实的生活原则。虽然知易行难,但是在圣灵的扶助下,我们可以一步一步迈向标竿,最终受益者不只是本身,整个教会、整个社区、整个国家,也要因著这个原则的实践而获益。

保罗在第二章三节如此勉励我们:“凡事不可结党,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;只要存心谦卑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。”可以想像,当保罗写这一句话的时候,整个腓立比教会已经处在相当微妙的局面,让身系囹圄的老使徒感到忧心忡忡。那个时候,从表面看腓立比教会,虽说不至四面楚歌,但已内忧外患了。在教会外面,信徒要面对假教师的威胁,后者想办法摇动教会的信仰根基腓31-3)。另一方面,教会内部也出现一些人事纠纷与误会(腓41-3),让保罗感到焦虑万分,犹如热锅上的蚂蚁。

难怪保罗在此用词直截了当,不转弯抹角地说:“凡事不可结党”。这一句话把腓立比教会的光景勾勒出来,让人觉得此事一定要处理好,不可扫进地毯底下。保罗深知结党的严重性,在事情尚未恶化之前,先提出善意的劝告,好让当事人有机会反省。从旧约到新约圣经,在在提醒信徒有关结党这件事,若处理不当将带来破坏与伤害。无论教会内教会外,结党是一种分裂运动,由一小撮人暗中策划,不达自私目的不罢休。它暗藏强大分化力量,挑起信徒与信徒之间、领袖与领袖之间、团契与团契之间的争端,继而四分五裂,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过我的独木桥,怎不让人痛心疾首?

“结党”这个用词,按照保罗的原意,是指“没有一件事是按照自私的野心”。我们所做的每件事,务须自我省察和检讨,为了个人的私欲,还是整体的益处?任何事情的处理,,必须慎防个人野心渗透其中,否则它将成为分裂导火线,事发后有谁可收拾残局?基督徒在教会的所言所行,尤其是领袖为教会作决策时,其动机纯正与否,将是整个教会前进的关键。假使教会领袖按著属灵原则发展事工,那么信徒们就有福了。反过来说,倘若有领袖为了私欲(自私的野心)推动教会,后果必惨不忍睹,不只吸引不到外人参加,教会内原有的信徒也会悄然离去;最终整个教会都蒙受亏损。

有鉴於此,我们的动机纯正与否,为上帝的鉴察所在,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。我们的内心与动机,既然是上帝光照之处,当然骗不了渗透万物的上帝!在人的面前,或许可掩人耳目於一时,然而日子久了,终有事机败露的一天!只要我们秉持属灵原则,为人正直,动机纯正,自私野心自然离我们远去,也不会搞出结党的事端来。为人正直者尊主为大,当他在教会事奉时,深知教会是基督耶稣掌权的地方,所以它属於基督的权力范畴,绝不会在耶稣掌权的地方,分割一块土地然后封自己为“土霸王”搞小圈子

结党固然是野心家所为,动机源自个人私欲,结果是分崩离析,下场极可悲。我们必须逃避这类不择手段的野心,取而代之的是利惠众人的“愿望”或“愿景”。野心具破坏性,愿景具建设性;野心只为个人私欲,愿景为众人益处设想。两种心态仅一线之隔,结果却天差地别。曾有一位讲师告诉我:“你的主教野心很大,想把教区发展成教省,真不简单!”我听后回答说:“为了个人发展,那肯定是野心,可是发展教会不是为个人,而是为了整个教会,整个教区,把人带进上帝的国度;这不是野心,而是宏愿!”讲师把宏愿或愿景说成是野心,显然是误会了!

在教会中,我们也“结党”,不过是以众人利益“结党”,称之为“团契”。教会里的团契众多,诸如金环团契、成年团契、青少团契、姐妹团契等,不是为了结党而组织,乃是为了达致教会合一而运作。这类团契都按时聚会,透过各项活动凝聚团员,彼此交流与互动,也藉它传递教区的异象和方向,进而达致教会的合一。因此,教会中所设立各个团契,都是促进教会合一的群体,在遏止结党的事上扮演重要角色。我鼓励信徒彼此间多交流,信徒当中有人开放门户,办烧烤会之类活动联系团契成员与朋友,都是值得鼓励的联谊活动,为教会全体成员带来祝福。

保罗说完了结党课题后,把话题引入信徒的灵命操练:“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”。贪慕虚荣不单是现代人的陋习,它在古早时代已是社会现象。一般人贪慕虚荣不足奇,它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一部分,大家见怪不怪。遗憾的是,贪慕虚荣竟是一些宗教领袖的弊病。当耶稣在世上传道时,他观察到道貌岸然的法利赛人(宗教领袖),喜欢在街上接受群众的问安,公然在熙来攘往的街市祷告,出席宴会时总是眼瞄高位……,这些举动反映出信仰生活的贫乏肤浅,贪图虚浮荣耀而不察觉。耶稣劝勉人祷告时要到室内,出席宴会时要坐末位,莫非教导我们远离虚浮的荣耀。

耶稣的教训也是保罗的训勉。当保罗劝告腓立比信徒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时,已暗示教会圈子内出现一些问题,类似耶稣时代法利赛人的光景。极有可能,某些教会领袖为了地位和权势,在里头竞逐名利,勾心斗角,直叫保罗忧心不已!殊不知,教会是事奉上帝服侍人的地方,不是竞逐名利的所在。基本上除了教会之外,世上任何地方都适合竞逐名利,信徒是由于厌烦勾心斗角的世界而来到教会,为何又故态复萌在教会内勾心斗角?我们对“虚浮的荣耀”这个旧爱一刀两断,不宜跟它藕断丝连,否则我们总在新爱与旧爱之间纠缠不清,没完没了。

按原文来理解,“虚浮的荣耀”含有“空洞”和“错误”的意义在内,因此保罗也劝导我们不可自负。希腊原文为:“kenodoxia ,由 kenos”(空洞或错误)和“doxa”(荣耀或意见)组成,如果深入思考的话,它可意指贪慕虚荣的人会面临一个盲点:由于喜好出风头,寻求自己的荣耀,明知自己的意见是错的,却由于面子问题而坚持已见,结果令人退避三舍。这类人出现在教会里,是整体合一的绊脚石,其破坏力超乎想象。

说完了“两不”:不结党,不贪慕虚荣之後,保罗为我们带出第二章的重要主题:“存心谦卑”。我挺喜欢中文译本的“存心”两个字,一般人把它用在消极方面,如“存心作对”,“存心欺骗”等,这里我们看到积极的另一面:“存心谦卑”。根据此字的含义,保罗所说的“存心”,是把别人放在心里的意思;心里有空间为别人存留,别人在里头有重要地位。然而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?我们必须搞好与上帝之间的关系,带着一颗敬畏的心来到他的面前,这就是谦卑心态的体现。当我们对上帝谦卑时,很自然就会对人谦卑,两者间息息相关。

谦卑心态帮助我们认识自己,看到自己的无知、无助和无能,发现自己跟上帝间有一道无可跨越的距离:他满有公义威严,我们却充满不义;他是圣洁无瑕,我们却罪恶满盈。在相形见绌下,体悟到自己无权无力跟上帝争辩。当谦卑从心发出,我们才心甘情愿地降服上帝的带领,乐意做顺命的儿女。所以,一个心怀谦卑的人,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人,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位。他在认识上帝伟大的同时,也意识到自己的渺小;在认识上帝的尊贵的同时,也看清自己的鄙陋;在认识上帝的恩典的同时,也知道自己是不配蒙恩的人。

有关这方面,施洗约翰是信徒好模范。他出来传道不久,备受群众拥戴,有人问他:“你是谁?”约翰可炫耀一番,取基督地位而代之,他却宣称:“我不是基督。”众人不满所答,矢追问到底。他继续表明:“我不是以利亚,也不是那先知。”到最后,有人向他逼供:“你既不是基督,不是以利亚,也不是那先知,为什么施洗呢?”施洗约翰回答说:“我是用水施洗,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,是你们不认识的,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。 ”(约119-28)此事之后,约翰在公开场合形容基督比他强,他如此说:“他必兴旺,我必衰微”(约330)虚怀若谷有约翰,正是我们仿效的楷模。

腓立比教会出现分裂危机,或许信徒中有人自视甚高,不把其他人看在眼里,为以保罗劝导他们要“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”。在教会群体里,每个人都要学习跟别人相处,相处之道不外是互相接纳和欣赏,别人的强项可成为我们的激励和鞭策。如果无法欣赏别人,凡事看不顺眼,唯我样样最好、最行、最棒,旁人都不好都不行,很难跟别人配搭与合作了。须知,教会中事奉绝不是搞个人秀(表演),整体运作着重教会性和群体性。上帝把各类资源均分予人类,没有人能够独霸所有恩赐,基督也没有委托福音使命予个人,因此我们必须跟其他肢体配搭,才能有效地完成基督授予的使命。

有些时候,我们总是羡慕保罗和其他使徒的特长,他们才智与能力兼备,确有过人之处。然而,在一个平信徒身上,也可以找到使徒们所不及的优点。我们总欣赏有才华的人,喟叹自己样样不如人,怎知平庸人有时竟然比奇才还强哩!据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,一次坐在公共汽车上,卖票的人来卖票时,他竟付错了钱,算来算去弄不清楚;卖票的人在恼怒之下,对他说:“先生,你还是学一学算术好!”爱因斯坦精於数理科学,头脑自然比平常人厉害,可是在算术这方面他却丢人现眼。作为信徒的我们,何尝不是如此呢!如此看来,我们走在信仰的道路上,总要存心谦卑,各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。

使徒保罗为我们提出的上述原则,旨在帮助信徒与众人相处时可以达致和谐地步,正所谓华人所说的“家和万事兴”。这个原则放诸四海而皆准,不仅可以应用在教会生活,它也适用於家庭生活、社会关系,乃至整个国家种族关系。当我们在生活各领域中实践“凡事不可结党,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;只要存心谦卑,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”这个原则时,我们可以避免人际关系紧张、家庭不和睦、同事间争吵、兄弟间龃龉、夫妻间反目等,我们便能得到上帝的祝福,经历他更丰盛的恩典,进而成为众人的祝福,荣神益人!

本篇讲义由顔明发牧师

20108 21

在永平圣士提反堂路加楼完稿

1.9.10

[主日信息] 风雨前行三步曲

。颜明发牧师。

“因为你们蒙恩,不但得以信服基督,并要为他受苦。”(腓立比书129

For he has graciously granted you the privilege not only of believing in Christ, but of suffering for him as well. (NRSV 1.29)

这些日子以来,马来西亚人民都在谈论国家大事,关心国家前途,证明国人都爱这个国家

,比起挂国旗更能体现爱国精神(别忘了,我国在八月卅一日庆祝独立五十三周年),值

得称许!在过去的日子,关心国家大事的人甚少,现在可不同了,市场买菜的阿嫂都会问:“嘿,请告诉我,国家近来怎么啦?是不是穷了?”

这个问题相当敏感,买菜阿嫂单刀直入,叫你招架不住。尽管很难回答,我们心里总会有反应:是笑还是哭?悲观还是乐观?哭笑不得?啼笑皆非?还是全然麻木?事实上,马来西亚一点都不穷!从独立到现在,天然资源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,上帝没亏待我们。问题在于领导人不善管理,滥用资源(或饱中私囊?),才会出现如此尴尬局面。

当资源被滥用、误用、乱用、甚至盗用后,愕然发现快要枯竭,大家才惊醒过来,开始紧张兮兮。上帝赐下天然资源,要人好好管理,否则就像挤牙膏一样,开始的时候很多,任你怎么按、怎么挤、怎么压、怎么捏都行,总是源源不绝。可是,日子久了之后,里头的东西一旦刮完,只能拿铁锤来敲了,大家排排坐,你一点,我一点……

领导人滥用资源是问题,人民工作心态也有问题!今天,马来西亚很难跟其他国家竞争,个中原因是:本地人要求高,薪水要多多,吃苦少少!记得二十年前,本地公司在报章登征聘广告找人,除了要求学历和工作经验之外,还会附加一个条件,即是“克苦耐劳”

。现在,这四个金字已经打入冷宫,成为历史名词。

我们不好小觑“克苦耐劳”四个字,它是华人的成功秘诀。想一想,早期华人到南洋谋生

,人生地不熟,没有靠山、没有背景、没有贵人,只靠几斤牛力、克苦耐劳打拼,才找到立足之地。直到如今,克苦耐劳还是华人的传统美德,是上一代教训下一代的家规,没有它难以生存。不久前,首相纳吉还称赞华人,说华人对国家经济贡献大。美言背后,主要还是针对华人克苦耐劳的美德,假使其他民族也群起仿效,先进国绝不是空谈。

美言归美言,事实仍残酷。今天,许多外国人对我国印象不太好,原因在那里?本地人不吃苦也罢了,最要命的是那种“不要做工,伸手要钱”的心态!外国人说:“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。”本地人偏要说:“我们要吃免费餐!”外资绝不是吴下阿蒙,免费餐一次半次可商量,天天免费就要蚀大本。结果外国人关掉工厂,搬到其他国家去,少亏当盈。

当前挑战是钜大的,国家问题一箩筐,人民避不开责任。作为一个基督徒,也有义务省察自己,到底在那方面做得不够?有何不足之处?当我们认真检讨时,肯定惊觉我们下一代

,已经失去老一辈那种“克苦耐劳”的美德。由于物质生活丰裕,不愁吃、不愁穿、不愁用,加上赚钱容易,这一代也渐渐懒散起来,沦为不能吃苦一族。

当社会风气改变时,这股歪风趁信徒不备之际,从教会后门吹进来。它一点一滴的侵蚀基督徒的信仰根基,一步一步的影响信徒的生活价值观。教会在这个世纪所面对的挑战,比起过去的时代还要严峻。回顾教会历史,十六世纪是宗教改革的时代;十七世纪是宗派主义的时代;十八世纪是殖民地时代;十九世纪是宣教的时代;二十世纪是普世合一运动的时代。到了廿一世纪,堪称後现代主义(Post-modernism)入侵教会的时代。

从前信徒所受的《圣经》价值观有方向性、选择性、对错分明,但被後现代思潮同化後,变得兼容并蓄,认为基督教只不过是世上众多宗教之一,毋须有绝对主权及权威,亦毋须有绝对价值及道德。後现代人在生活上不尊重上帝,只把上帝视为装饰品。後现代人虽然相信上帝,但心态上不再以上帝为生命的中心,也不想以上帝为中心,只想自由自在地活在自己所想的世界中。他们到教会崇拜,只按个人感受敬拜神,认为毋须认真,但求心安理得,心灵得慰藉,或带著无奈的心情,尽了责任参加礼拜就是了。

这是廿一世纪的可怜光景。我们都活在黑暗当中,只有从上而来的光得以照耀我们,引导教会从黑暗的世代跨越出来。这道光就是上帝的话语,指引我们走得更远,走得更好,走得更稳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不至被世代浪潮所冲走,好象中国舟曲县的泥石流一样,把房屋冲倒,把人冲走,后果令人神伤。

面对廿一世纪后现代主义冲击,基督徒当有怎样的人生观?如何在风雨中靠主前进?使徒保罗透过腓立比书,为基督徒的人生观作出详尽的阐述,内容精辟且充满激励性,可成为今天基督徒的引导。在第一章廿九节,保罗如此说:“因为你们蒙恩,不但得以信服基督

,并要为他受苦。”

短短一句话,把基督徒的信仰内涵,给予清楚的描述。在这句话里头,有三个要点,即是蒙恩、信服和受苦。乍听起来颇有趣,保罗好象为我们介绍“三合一”咖啡,或者是“三合一”麦片……,无论如何,这三个特征是基督徒的生活《三步曲》,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,一直到撒手尘寰的那一天,我们的属地生命可以如此概括:蒙恩、信服与受苦。

蒙恩是什么呢?“蒙恩”两个字,在我们教会圈子内,经常听到的口头禅。信徒间会彼此问候:“哗,你好蒙恩哦,上帝给你好丈夫!”, “你很蒙恩,孩子都大了!”, “你真蒙恩哦,可以吃到这样长命!”总而言之,凡是利好的消息,值得道贺的好事,都会跟“蒙恩”扯上关系。这些恭维话都没有错,然而只要深入思考,“蒙恩”的意思,远远超过这一切!

最能表达蒙恩的经文,是保罗在《罗马书》第八章卅二节所写的那句话:“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,为我们众人舍了,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赐给我们吗?”还有他在以弗所书第二章八至九节所说:“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;这并不是出于自己,乃是上帝所赐的;这也不是出於行为,免得有人自夸。”蒙恩的实意,在此呼之欲出了!

基督徒蒙恩全然是上帝的丰盛恩典!我们是站在领受的地位,上帝是站在施予的地位;我们是接受礼物的人,上帝是礼物的赐予者。上帝给我们什么礼物呢?一粒糖果?一个玩具

?不是的!他给我们无价之宝,并非金钱可以买到。上帝不只把他的爱子基督耶稣赐给我们,他更将整个宇宙、整个世界;天上的,地上的;看得见的,看不见的……,一切的一切,丰丰富富的赐给我们。

这份大礼好象一张支票,写上了你的名字,日期不是现在,数目暂无写明(或许地上的电脑无法估算,是一大笔的天文数字);当耶稣基督回来的时候,这张支票就要按照上帝的应许,於某年某月某日逐一应验和兑现。我们无法想象,上帝的爱是何其广大,乐意把整个宇宙、整个创造、一切“万有”跟我们分享。

在上帝所赐的万有当中,包括了上帝永恒的国度在内,这个国度乃赐给他的儿女。今天基督徒的身份是甚么?我们是上帝所拣选的子民,在他的眼中看为宝贵。套用现今的俗话,基督徒是上帝国度里的一等公民,他为我们预备一等国度,有一天我们这群一等公民,在他的恩典下进入一等国度,那是上帝为爱他的人所预备的新天新地。(某些国家把公民列为等级,我们不介怀一等、二等、三等,还是慢慢等,在上帝国度中被列为一等才重要)

当我们在上帝面前蒙恩,将来享有如此浩大福份时,我们绝不能只说一声“谢谢”就可以交待了事。保罗告诉我们,当基督徒蒙受上帝的恩典过后,就要信服基督耶稣。为何要信服他,原因十分简单:基督耶稣是将来永恒国度的主人,我们是属他的子民,信靠顺服他是天经地义的事,也是我们当尽的义务和本分。试想我们在地上,尚且顺服地上的君王,何况是这位掌管宇宙万有的万王之王,万主之主呢?

今天有许多信徒抱怨说:“为何我的信仰生活缺乏能力?”“其他信徒做得到,为什么我做不到?”有些还说:“我不是一个好基督徒,只会绊倒别人!”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检讨。某些信徒缺乏力量,没有能力行道,无法作光作盐,个中原因在那里呢?原因当然有很多,其中是错误观念在作祟。今天,有些信徒把信仰当作心灵寄托,宗教仪式,祖宗传统而已,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关连,看起来他们对“信服”的定义不甚了了。

我们必须搞清楚,信服是信徒对信仰的一项回应,它不是一个静止状态,而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动态。我们可以如此说,一个没有“信服”内涵的信仰,不是一个活的信仰,不是一个强而有力的信仰,它会变成没有能力、没有力量、没有动力的信仰,结果不止不能改变本身的生命,也无法更新我们的家庭、我们的社区、我们的国家了。

在我们所唱的诗歌里头,《赞美诗》里“信靠顺服”很有意思,把保罗所说的“信服”内涵流露出来。在第一节里,歌词如此写道:“我与救主同行,在光明福音中,何等荣耀照亮我路程;只要听主命令,主肯与我同行”。这段歌词所描述的信服,跟保罗所讲的信服

,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原来信徒信服基督,一切是出于甘心,不是出自勉强;是一种主动信服,而不是被动的信服。这种的信服需动用三个部分:第一部分是我们的眼睛,把焦点注视在基督的身上,然后与他同行;第二部分是我们的耳朵,听从基督的命令,然后去遵行

;第三部分是我们的双脚,用来行上帝的道路。当我们如此行时,基督就在旁边与我们同在,我们的信仰是活的信仰,不再是死的信仰了。

所以,保罗讲了两个条件,第一个是蒙恩,第二个是信服,这样就够了吗?不够。保罗还加上一个吩咐:“并要为他受苦”。哗,这是一个要命的交待!原来我们蒙召,不只是为了信服他,也是为了与基督一同受苦。在这个安逸的时代,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到“苦”这个字。凡是跟“ 苦”有关连的事物,大家皆装聋作哑,当作视而不见,离得越远越好!可是,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,有些事情是很奇妙的!心里所惧怕的事,你越想逃避它,它就越靠近你,跟你纠缠在一起,叫你不知如何是好。

当你采取一个正面的、积极的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,苦难算不了什么,反而由你掌控和管理,成为你的手下败将。因此,我们不必惧怕苦难,好像杨敏敏女会吏那样,虽然她从廿八岁开始面对肾病的磨难,现在她身体内由曾牧师所捐出来的那颗肾,只剩下30%的操作功能,杨敏敏仍然依靠主的恩典,在每一天的生活里“笑对生命”!这样的生命是一个得胜的生命,是一种超越人、事物和环境的生命,什么事情都不能约束她,都不能难倒她

,包括苦难在内。

保罗在这里所说的“苦”,到底是什么“苦”?自讨苦吃的“苦”?还是“苦酒满杯”的苦?都不是!保罗在这里所说的苦,是指为了福音的缘故所受的苦。从第一章廿七节中,

我们知道腓立比的信徒如何为福音争战,如何为福音不辞劳苦,如何为福音的缘故跟假教师辩论。他说的苦是这方面的。在今天的场景,当我们为了信仰的缘故,被人讥笑我们是“阿们”的一群人,说我们是“吃教”的人,我们正在经历一件好事:为基督的缘故受苦

有位基督徒在一间印刷馆当经理,他工作殷勤,为人诚恳,很得上司与下属的尊重。在他任职期间,为公司赚了不少钱,老板乐得眉开眼笑。可是“人心不足蛇吞象”,在一次会议中,老板表示为了提高公司盈利,决定承接黄色书刊的生意,这个决定引起这位基督徒的剧烈反对。当他知道公司决定没有转圜馀地时,毅然辞职离开服务多年的印刷馆,经过了一段苦日子,上帝为他预备一份更好的工作。由此看来,基督徒在世上度日,为了福音的缘故一定会遭遇苦难,然而在苦难中上帝赐我们平安和祝福。

基督徒在世上度日,不仅过蒙福人生,也过受苦人生。受苦是基督徒必经之路,因为基督耶稣来到世上,受尽苦难为人类完成救赎工作,苦难过后就是荣耀和福乐。基督徒是主耶稣的跟随者,学生不可能大过老师,老师所走过的,学生也欣然在后跟随。然而,当我们走过受苦的道路后,上帝为我们预备天上的无限荣耀,这跟华人所说的“先苦后甜”,具有类似意义。

当使徒保罗说:“因为你们蒙恩,不但得以信服基督,并要为他受苦”,强调了受苦是基督徒必要学习的生命功课,也是基督徒生活的一个部分。按照这句话的愿意,基督徒“蒙恩”,包含了“信基督”和“为他受苦”两项要求,它们之间密不可分,是一个“信仰配套”。保罗如此说,事实上是为耶稣的教导作注解,我们的主曾说:“若有人要跟从我,就当舍已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。”(路923)。